实验室常见意外灾害事故种类主要包括火灾、化学烧伤、爆炸、中毒和触电,加强预防可以避免或减少其发生。
一、火灾
原因:易燃物质如汽油、酒精、乙醚、苯、丙酮、氢气、乙炔等保管或使用不当,白磷等可自燃物质接触空气或长时间氧化,化学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电路故障产生电弧着火等。
预防:实验室严禁吸烟,常备砂桶、灭火器等防火器材,将易燃物和强氧化剂分开放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在燃烧的火焰附近转移或添加易燃溶剂,易挥发的可燃性废液应倾入水槽并立刻用水冲去;不得将浸过可燃性液体的滤纸、棉签或带火星的火柴梗等倒入废物箱内,离开实验室前应仔细检查电源是否关闭。
急救:实验室发生火灾时,应迅速组织人员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扑救,同时立即拨打报警。扑救时应遵循救人重于救火的原则。
1.灭火
(1)迅速移走邻近一切可燃物,切断电源,关闭通风器,防止火势蔓延。
(2)有机溶剂泼洒桌面着火燃烧,可用湿抹布或灭火器扑灭。如衣服着火,应立即用湿布遮盖,使之与空气隔绝。衣服燃烧面积较大时,可躺地打滚,使火焰熄灭且不致因火焰向上造成头面部烧伤,切勿直接用双手扑打火焰以造成手烧伤。
(3)化学药品、试剂燃烧着火:比水轻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烃类、醚等)失火,切勿用水扑救,应用泡沫灭火器灭火;比水重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二硫化碳)着火,宜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遇水会发生剧烈作用的化学物品着火,如金属钾、钠、镁、铝粉、电石、三氯化磷、五氯化磷、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切勿用水扑救,小范围燃烧可用细砂覆盖,使之与空气隔绝扑灭火焰,较大范围的失火可用干粉灭火器扑救。烧杯、蒸发皿或其它容器内易燃物品着火,可用玻璃板、磁板、金属板或木板覆盖,使火熄灭。
2.人员烧伤的急救处理
(1)尽快脱去着火或沸液浸渍的衣服,特别是化纤衣服,以免着火或衣服上的热液继续作用,使创面加大加深。
(2)不可直接用手扑打火焰,以免手烧伤。
(3)衣服着火时切勿站立或奔跑呼叫,以防造成头面部烧伤或吸入性损伤。着火衣服可用水将浇灭,或迅速卧倒并慢慢在地上滚动,压灭火焰。
(4)迅速离开密闭和通风不良现场,以免发生吸入性损伤和窒息。
(5)用身边不易燃的材料,迅速覆盖着火处,使与空气隔绝。
(6)冷疗:热力烧伤后及时冷疗能防止热力继续作用于创面使损伤加重,并可减轻疼痛、减少渗出和水肿。小面积烧伤,特别是四肢部位,如无其他禁忌,可迅速将烧伤创面在自来水龙头下淋洗或浸入冷水中,颜面部烧伤可用冷(冰)水浸湿毛巾、纱垫等敷于创面。冷疗的时间一般掌握到冷疗停止后不再有剧痛为止,一般需0.5-1小时。
(7)医院救治:大面积烧伤、小面积烧伤冷疗后或有需要立即送医情况的小面积烧伤,医院救治。大面烧伤如有条件,应立即静脉输液,医院,或送医途中少量多次口服糖盐水,或加盐的热茶、米汤、豆浆等。
(8)实验室发生大范围严重火灾事故时,应迅速组织人员逃生自救
应明辨方向、迅速撒离,千万不要相互拥挤、乱冲乱窜,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采用湿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防止火场浓烟呛入;生命第一,不要贪恋财物,切勿轻易重返火场取回财物;勿通过电梯逃生,如果楼梯已被烧断、通道被堵死时,可通过屋顶天台、阳台、落水管等逃生,或在固定的物体上(如窗框、水管等)栓绳子,然后手拉绳子缓缓而下,或在消防人员救援下离开现场。
二、化学烧伤
原因:因接触化学物质引起的皮肤、黏膜损害,有的还可吸收引起中毒。较常见的是酸(硫酸、硝酸、盐酸、石碳酸、氢氟酸、氯磺酸等)、碱(包括腐蚀性极强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钾和腐蚀性较弱的生石灰、氨水、水泥等)、磷(黄磷即白磷与赤磷,黄磷为剧毒)烧伤。因化学制剂种类、性质多样,且新的化学制剂不断出现,化学烧伤较火焰烧伤更复杂。
预防:预防关键在化学物品的储存、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要求。
急救:
1.化学烧伤的严重程度与化学制剂的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时间和面积、部位、及急救处理时间密切相关。原则是迅速脱离现场,终止化学制剂对机体的继续损害;采取有效解毒措施,防止中毒;进行全身体检和化学检测。
2.立即脱离现场,终止化学制剂对机体的继续损害。去除被化学制剂浸渍的衣服鞋袜,创面随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洁水冲洗。除天气寒冷外一般宜用冷水冲洗,强调现场即时进行,冲洗越早、时间越长,水量越大,效果越好。冲洗持续时间至少半小时以上。遇高浓度的酸碱或过多的石灰可先拭去部分化学物再行冲洗。迅速脱离现场,终止化学制剂对机体的继续损害。
3.头面部化学烧伤时,应特别注意五官、尤眼部的检查与冲洗。如有条件,碱烧伤时可再用3%硼酸液冲洗,酸烧伤时可则再用2%碳酸氢钠液冲洗。
4.毒性大,腐蚀强的化学烧伤,如黄磷、氢氟酸等,在全身情况允许下,医院救治。
5.磷烧伤急救:现场立即灭火,去除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创面及周围正常皮肤。最好将伤部浸入流动水中,防止磷颗粒继续燃烧。如现场缺水,可用浸透的湿布包扎创面,以隔绝空气,但绝不可使用油质敷料包扎,以免磷溶解后被吸收。口、鼻腔被磷污染时,可用高锰酸钾液漱口或清洗。创面冲洗后给予湿纱布(衣服、被单等)包扎,以免暴露时残余磷与空气接触燃烧,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三、爆炸
原因:氢气、乙烯、乙炔等气体管理使用不当可引起爆炸,某些固体试剂混和后研磨可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加热易挥发的有机试剂,以及减压试验时使用薄壁玻璃容器或造成压力突变等,均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预防:1.在点燃氢气、乙烯或乙炔等可燃性气体前,须检验其纯度,固体试剂应分别研磨。2.在反应过程中有爆炸可能的,应使用防护屏和护目镜。3.加强对强爆炸性物质的规范管理。
急救:一旦发生爆炸,如伴有失火,可按照火灾所述方法急救处理。如有烧伤复合爆炸伤,应根据伤情进行紧急处理,如有大出血,应先止血,医院治疗。
四、触电
原因:触电可因仪器外壳漏电、电器装置未采取安全措施和操作不当造成。大于50V的交流电即产生危险,而小于V的直流电很少引起死亡。人体触电时,如电流强度和电压达到一定强度,特别是电流通过头部时,可出现电休克状态,表现为意识不清、烦躁、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瞳孔缩小等,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严重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或心室颤动,如不及时抢救可立即死亡。一般认为,5mA以下的电流为安全阈值,15mA以上的电流可刺激神经肌肉产生强直性收缩,20mA的电流使人体产生较严重的烧伤,50~80mA的电流能使人呼吸麻痹、心室开始颤动,mA以上的电流持续3s则可使心脏停止跳动,达到6A的电流可引起呼吸停止、严重烧伤及一些其他损伤。低电压(~V)电流易引起致命的心室颤动,复苏的成功率低于高电压。
预防:定期检查实验室公共电器设施,确保经常接触和使用的配电箱、配电板、闸刀开关、按钮开关、插座、插销以及导线等完好、安全,不得有破损或将带电部分裸露,所有开关保险应与负载相匹配。注意经常检查设备的保护接地、接零装置,保证连接牢固。电路需要有漏电保护器,否则一旦漏电极易发生电击。此外,不用潮湿的手接触电器设备。
急救:急救者应立即切断电源,拉开电闸或用不导电的物品(木棒或竹器等)拨开电源,并扑灭着火衣服。在未切断电源以前,急救者切记不要接触伤员,以免自身触电。如发现呼吸心跳停止,最重要的是在现场应立即进行有效的体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待心跳和呼吸恢复后,医院进一步处理。接触一定强度的电源时因电流通过人体可引起电烧伤,还可能因电火花引起电弧烧伤,需要做必要的处理。
五、中毒
原因:接触有毒物质或吸入有毒气体;对有些试剂处理不当,如黄血盐本身无毒性,但若与酸作用,会分解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制备有毒气体的装置不合理或操作不熟练。
预防: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必要时戴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有毒药品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和规定使用;使用气体吸收剂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有毒废物、废液应倒入专门的废液桶,并按规范要求处理;禁止在实验室进食或利用实验器具贮存食品;手沾染有毒物品时可用肥皂和冷水冲洗,不宜用热水洗,也不可用有机溶剂洗,以减少吸收;皮肤有破损时不要接触有毒物质;处理液溴、氯化氢、氯气、氰化物、甲醇、氯仿、四氯化碳、苯、硝基化合物、苯胺、酚类等药品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防护目镜和橡皮手套;实验室注意常通风,即使冬季也应适时通风。
急救:发生人员中毒时,应先进行急救,医院治疗。对吸入毒气中毒,应将中毒伤员移到空气新鲜处,呼吸新鲜空气,轻度中毒者可较快恢复正常。发生昏迷和休克时,可实施人工呼吸,保持安静,注意保暖;消化道误服中毒应立即洗胃,使中毒者呕吐将为内容物吐出。可给中毒者喝大量盐水或肥皂水,边喝边使中毒者呕吐。也可以饮用大量温开水,冲淡毒物并使中毒者呕吐。需反复进行多次,直到胃中基本没有毒物为止,然后再服生蛋清、牛奶、淀粉糊、面汤等,或医院进行治疗。
(黄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