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在电梯内起火,电梯内有5人,包括一名婴儿。
一句话,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绝望。昨晚,四川成都某小区一电梯内电瓶车爆燃,导致多人受伤,最小的伤者是一名仅5个月大的婴儿。
监控视频显示,从浓烟到起火燃烧,时间仅3秒。
医院救治,婴儿还没脱离危险,仍在重症监护室,抱婴儿的婆婆,全身75%烧伤,一度给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情况也不乐观。
各部门、机构不辞辛劳地进行着诸如“份电动车防火宣传海报沿街发放”的活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此类悲剧仍在各地上演。
电瓶车火灾夺命指数惊人
这个平常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全国每年平均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约起。
一台电动车起火的后果远比想象的严重。某公安消防部门曾进行了电动车燃烧实验。实验数据显示,电动车起火5分钟,周边最高火温达.5℃,同时伴随大量有毒气体,烟气温度超过℃,7分钟,顶楼4层一氧化碳浓度可达ppm(注: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有毒烟气大多来自电动车围挡、坐垫、灯具等,这些材料一般采用高分子材料制作,会使燃烧速度加快,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
高温烟雾进入人体呼吸道,则会导致严重灼伤,危及生命安全。
而当一氧化碳浓度超过ppm时,人会产生头晕、乏力等不适感;浓度超过ppm,短时间内就能引起中毒窒息死亡。
一台电动车产生的毒气足以杀死数百人。
数据显示,有80%的电瓶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而电瓶车火灾致人员伤亡的,90%是因将其置于门厅、楼道或过道内。车体燃烧快、燃烧产生的烟毒大、容易造成人员中毒,而逃生通道如果被堵塞占用,则更会导致被困人员无法安全逃生。
一旦发生火灾,留给大家的逃生时间远比想象中要短。
火灾的原因不外乎几种:车辆自身存在质量缺陷、使用人充电操作不当、电池超期服役、充电的线路出现故障、线路老化严重、私自改动车内线路、雨天室外充电、充电器不匹配。而这些,都因电瓶车出现在电梯、楼道、室内等区域使得伤害指数上升。
有人不解,既不让放楼道也不划公共停放区域,最后“一公里”如何破解?
其实,全国已经有多地建成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
比如,去年上海立法拟禁止电动自行车在楼道充电,支持新建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
广州建设电动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落实防火分隔、动态巡防,加装简易喷淋等防护措施。
据悉,年已建成电动车集中充电停放场所处。
其中,停放场安装的智能充电桩,每个充电桩可同时供6台车充电,共计充电口多个。
充电完成或充电时发生故障,充电桩将自行断电,还有工作人员进行动态巡查,切实保证充电安全。
AI视觉企业已就位
AI安防领域的企业平时虽少言寡语,但在安全事件引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