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省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是怎么得的

“充满魔力的快照技术是宝丽来的立足之本,但同时它又在不断地发展,适应新技术,”宝丽来总裁鲍比赛吉尔(Bobby Sager)说。招一个23岁的流行明星作雇员,显示是一种向前发展的作为。赛吉尔还说,“一如既往地用简单、创新、有趣的新产品来延续宝丽来的悠久传统,这是我们的。”

今天微软宣布公司旗下Bing搜索的全新设计已经在美国投入使用。全新改版的Bing搜索布局中包含了三个面板,与Metro风格的Windows 8应用程序非常相似,包括搜索结果、快照和社交侧边栏。


目标价格改革措施还需完善

6月1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牛奶日”;6月5日至10日,则是由中国轻工总会等部门确定的全国乳品营养周,这些活动,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乳品业的关注。  在今年四五月非典肆虐、商业受困之际,牛乳产品的销售却是逆势而上。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首都市场上,三元牛奶销售比同期增长了20%多,伊利、光明、蒙牛、三鹿等品牌液态乳还曾出现短时脱销。  如今,牛乳已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喜爱的饮品,乳业也已成为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2年,我国内地奶牛存栏达到687万头,牛乳产量129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39%和27.75%。我国人均乳类占有量已超过10公斤。乳制品加工业从1998年开始,已经保持了6年的高速增长势头。然而,在看到乳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国内乳业仍然是一个相当“幼稚”的行业,还面临着许多亟待克服的难题:  现实消费尚弱  市场发育失衡  目前,牛奶还是作为城市人的一种消费品,农民基本上还没有行动起来。这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导致农民缺乏相应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商业与物流落后,使得牛奶尤其是新鲜的巴氏牛奶无法进入农村市场,购买的不便利压抑了消费需求。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对多数,农民群体端不起“奶杯”,要想促进中国牛奶消费的大跨越是不现实的。  正因为农村牛奶消费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起来,所以说现在中国乳品市场的繁荣还仅仅体现在城市或局部地区。如果乳品市场没有足够大的消费人口支撑,那么它的繁荣期也不会持久。  企业模式雷同  产品严重同质  由于大片的农村还处于消费的处女地,所以乳品企业的目光都盯在了城市。而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也主要是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这就形成乳品企业虽不断增多,而消费人口却相对固定的局面,造成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广告战、价格战、营销费用大战此起彼伏,不少企业只好在无利润或亏损情况下苦苦支撑着。  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市场大战背后隐藏的则是发展结构的不合理:首先,竞争过于集中,大家都没有学会错位,各自比较优势不突出,这直接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造成细分市场的“塞车”和枯竭。企业拼来拼去,拼的还是价格。眼下,企业大部分的营销费用都花在了终端的买赠活动上,这又恶化了终端销售环境。已经有调查显示,城市消费者对现有产品满意度有下降趋势。其次,普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这是根本也是所有产品与市场问题的根源,具体表现为缺乏新品开发能力、缺乏产品升级能力、缺乏渠道升级与多元化能力、缺乏独特推广能力等。  客观评价增长  防止虚假繁荣  仔细研究去年乳品工业报表可以发现,虽然乳制品增长率在25%左右,液体乳增长率在50%左右,但获得的利润却并不理想。专家测算,乳业平均利润率实际只有10%左右,特别是液体乳由于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包装材料成本,利润率就更低。  目前城市居民牛奶消费潜力还没有充分被挖掘,所以说消费增长仅仅处于启动阶段,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从根本上来讲,要提高城市居民的乳品消费量,除了液体乳消费外,还需要引导他们消费酸乳、干酪等。只有消费品种的多样性才会真正提高整体消费量。  由于太多的地区性中小企业热衷于推向全国,使外界对乳业真实增长性的判断产生错觉。山西某乳品企业,年销售额不到两亿元,却挤出4000万元投放于电视广告;福建一家地方企业,今年也计划以4000万元做电视广告。专家认为,中小企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不必完全模仿大企业,而应该在站稳地区市场、夯实基础等内功上做文章,然后再考虑争取高端市场并走向全国的问题。他们建议中小企业应着力发展区域品牌,扩大酸乳、杀菌乳的地区份额;主要精力用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新产品品种不宜过多、过滥。  消费趋于盲目  急需科学引导  随着乳品数量、种类的增多,消费领域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首先是出现了产品“口味选择至上”论。由于不少消费者误认为牛奶口味愈香浓,它的品质与营养价值就愈高,否则就认为其中必定掺了水。据此,一些厂家便在牛奶中掺入添加物,把口味调香、提高含脂率等等,并炮制了所谓“特浓奶”概念。在目前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牛奶消费知识、过分强调感官体验的时候,这种做法显然是误导,企业有教育消费者、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  其次是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有误解。一些企业的某些做法加重了误解的程度。比如前一段时间曾经大肆炒作过的“无抗奶”、“还原奶”等,如果持续下去,那么我们的牛奶就会离科学生产与科学消费的概念愈来愈远,对中国乳业将是灾难性的损害。  可以说,中国乳业目前面临的倡导科学生产、引导科学消费、增加人们的牛奶消费量、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周东平  通讯员  汤志庆)


公司领导与白克明(左四)、蔡庆华(右三)合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