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人用炭火取暖,怎么避免一氧化碳中毒末代 [复制链接]

1#

中国是产煤大国,冬天烧炭取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炭火燃烧不充分,就会造成一氧化碳中*,即使是冶炼技术已经提高许多的今天,也常有这方面的新闻。

炭火使用更为广泛,而冶炼技术更为落后的古代,这类问题就更多了,而且很多古代名人,都是一氧化碳中*的受害者!

化学基础知识告诉我们,碳物质完全燃烧,碳元素会与氧气充分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并没有严重危害。

但是,限于冶炼制造技术的问题,煤炭中多少会含有一些杂质,或者因为煤炭受潮,不能充分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气体。

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数百倍,就会导致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使得身体组织缺氧,轻则头晕恶心,重则呕吐昏迷,乃至窒息身亡。

当然了,古人没有化学知识,不知道什么一氧化碳,但他们善于总结提炼。对于因为煤炭受潮、燃烧不充分的而导致的窒息、晕眩、呕吐、昏迷等症状,称为“炭*”或者“煤*”。

我们查阅各种古代典籍,就能发现中炭*者在古代比比皆是。

第一位要说到的著名一氧化碳中*患者,就是写出“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宋代著名文人秦观,秦少游。清代戏曲家张大复,在其笔记《梅花草堂笔谈》中记载了秦观中*的故事。

“寒威既替,热复大来,方毕煤*,回禄嗣灾,躁外渴中,卧已复兴。”

秦观同志命大,没被*死,但是后来又得了寒热症,也就是疟疾,弄得狼狈不堪。

秦少游怎么没被*死呢?

那是因为古人已经知道了解*之法。有法医学鼻祖之称的南宋“提刑官”宋慈,在其著作《洗冤集录》中专门为“煤火*”开了个篇章。

“房中置水一盆,并使窗户有透气处,则煤炭虽臭,不能为害,饮冷水可解。或萝卜捣汁灌之,鼻移向风吹便醒。”

告诉人们睡前,在房中放一盆水或房屋透气通风,就可避免中*。一旦中*,喝冷水或者萝卜汁再对风吹就能解*。

想必秦观也被如此对待了吧。

虽然有预防之法,但天寒地冻之时,要古人都给房间通风也不太现实。

这不,有个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叫冯廷樾,是山东德州人,康熙年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没听过是吧?那就对了,因为这人被史书记录的唯一著名事迹,就是中炭*而死。他也是正史中,唯一记载一氧化碳中*身亡的古人。

遍阅史书就记载了这一个,是不是说明古人一氧化碳中*的概率很低呢?

当然不是。中国古代史书言简意赅,还讲究“曲笔”,对许多达官贵人的死因都不详细描写。很多人去世,都是一句“某日卒”就完了,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死得很不正常。

况且一氧化碳中*多发于睡梦之中,不少人还以为这是无疾而终呢。更有无数普罗大众,就是真被*死了也没人记录。

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的记载中,看出这种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

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太监刘若愚曾作《酌中志》一书,详细记载了明朝宫廷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此书中,记载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凡宫中所用红箩炭者……如经伏雨久淋,性未过尽,而火气太炽,多能损人,倏令眩晕,昏迷发呕……皇子女或中此*,屡致薨夭。”

宫中所用的炭火受潮之后常令人头晕目眩,昏迷呕吐。成年人尚可抵挡,年幼的皇子皇女如何挨得过?

何况冬天里宫女奶妈们,谁敢让皇嗣受冻?一定是把宫殿搞得密不透风,就这样适得其反,让皇家子孙们早早夭亡。

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太监随口胡诌的,信他做甚?

那就说个可信的。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毓庆宫读书”一章中,写过自己一氧化碳中*的经历。

“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晕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晕倒,今日方知煤之当紧(警)戒也。”

作为中*的当事人,溥仪总不会瞎说吧。

堂堂末代皇帝,虽然已经退位,在宫中仍能保持原有的地位待遇,竟也险些被一氧化碳*死,可见古人有多少曾遭遇煤炭荼*?

所以,不要说什么古人自有避免中*的方法,要防治一氧化碳,还要相信科学,并且做到时刻警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